首页 > 健康科普 > “热死了”真的有可能会热死!不信,你点进来看哇
“热死了”真的有可能会热死!不信,你点进来看哇
08
2020-05
16:06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打败我的不是天真
而是天真热!

随着气温的火速蹿升,“热死人”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
但你晓得不?热,真的可能会致人死亡哦!
“热死了”真的有可能会热死!不信,你点进来看哇
咋个热死人的?中暑吗?
“中暑不就是脑壳昏嘛、有点儿恶心返呕嘛、吃不下去东西嘛,咋可能会死人嘛?”
小泌提醒:“不要掉以轻心!中暑整凶了真的可能会死人的!

高温天气是有可能让人得热射病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救治
死亡率高达60%以上!
“热死了”真的有可能会热死!不信,你点进来看哇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
划重点哈!
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
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出现昏迷的症状,应立即将昏迷人员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冷水反复擦拭皮肤,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高温持续应马上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易发生热射病。
“热死了”真的有可能会热死!不信,你点进来看哇
易发因素包括:
①环境温度过高。
②人体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
③散热障碍,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
④汗腺功能障碍,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热死了”真的有可能会热死!不信,你点进来看哇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
起病前往往有头痛、眩晕和乏力。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1.劳力性热射病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若救治不及时,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患者应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饮用凉盐水等饮料以补充盐和水分的丧失。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热射病患者预后严重,死亡率高,幸存者可能留下永久性脑损伤,故需积极抢救。
 
“热死了”真的有可能会热死!不信,你点进来看哇
1.体外降温
旨在迅速降低深部体温。
脱去患者衣服,吹送凉风并喷以凉水或以凉湿床单包裹全身。以冰水浸泡治疗已不再推荐,因发生低血压和寒战的并发症较多。但如其他方法无法降温时,亦可考虑此方法,但此时需要监测深部体温,一旦低于38.5℃时需停止冰水降温,以防体温过低。
2.体内降温
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3.药物降温
氯丙嗪有调节体温中枢的功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耗的作用。患者出现寒战时可应用氯丙嗪静脉输注,并同时监测血压。
4.对症治疗
昏迷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和压疮,须加强护理;提供必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以促使患者恢复,保持呼吸道畅通,给予吸氧;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促发心力衰竭,发生心力衰竭予以快速效应的洋地黄制剂;应用升压药纠正休克;甘露醇脱水防治脑水肿。激素对治疗肺水肿、脑水肿等有一定疗效,但计量过大易并发感染,并针对各种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热死了”真的有可能会热死!不信,你点进来看哇
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体温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
出现早期症状时,应及时撤离高温现场。避免高温下、通风不良处强体力劳动,避免穿不透气的衣服劳动,进食含盐饮料以不断补充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当高温下作业无法避免时,需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措施,尽可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有易患倾向者应避免从事高温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