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制剂形式,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治疗效果。在家庭煎煮中药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煎药最好的器具——砂锅。
砂锅属于陶器,陶器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并有保暖的特点,是煎煮中药的最佳选择。若无陶器,可用白色的搪瓷器皿和铝锅代替。但切忌用铜、铁、锡等制成的器具。这是因为铁、铜、锡本身也是中药类,用之恐与病情不合;二是这些金属元素易和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轻则降低疗效,重则产生毒副作用,如铁锅煎药,往往会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的鞣酸铁,使药液变黑变绿,药味又涩又腥。使药物性味发生变化,非但不能疗疾,甚至可产生毒性,危害生命。
中药煎前浸润
中药在煎前用清水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这是因为草木药干燥时,水分被蒸发,细胞壁及导管皱缩,细胞液干枯,其中的物质以结晶或无定形沉淀存在于细胞内。煎前浸泡,可以使细胞重新胀满,当水分进一步浸入时,细胞可膨胀破裂,使大量有效成分释放出来。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入药方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一)先煎: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以下三种情况需要先煎:
1、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龙骨、龙齿、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2、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3、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二)后下:花、叶类以及部分根茎类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宜后下,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1、后下药物: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2、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
(三)包煎: 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他药一起煎。须要包煎的主要有三类药物:
1、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
2、煎时容易溢出或沉淀药物:有些药物如蒲黄、青黛、海金沙等,需要包起来煎煮;
3、有绒毛的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
(四)另煎:一些名贵中药如人参、西洋参、虫草、等宜单煎或研细冲服,否则易造成浪费。
(五)烊化: 胶质药物如 鹿角胶、阿胶等,不宜与其他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
(六)煎汤代水: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将所得的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七)熔化:如芒硝、玄明粉 等亦可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八)生汁兑入:如鲜生地汁、生藕节、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九)合药冲服:某些贵重的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热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如人参粉、牛黄粉、三七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将药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剂中搅拌后服。煎煮用水
用量:
一般用水量为将草木药加压后,液面没过饮片两横指(约2厘米)为宜。其中,芳香易挥发及质地疏松的药物,可以只淹没药物为度;质地坚硬黏稠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略多一些。
第一煎加水量=方中各药物总量(克)+150毫升+服用量(成人服用量为150~300毫升)。
第二煎加水量:服用量+200毫升。
火候与时间
一般在未沸时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 (文火),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煎煮时间应根据药物性质而定。
煎煮次数
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